瞭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心怀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
发布时间:2023-02-20  

◇中科大统筹开展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充分尊重学术规律,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不设置“科研工分”,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重点关注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

◇学校鼓励青年人才“揭榜挂帅”,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试飞”天空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周畅

中科大师生在实验室交流 中科大供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科大)为何能一次次向科技前沿进军?如何发挥“知识高地”作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包信和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瞭望》:中科大是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镇,学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包信和:中科大从建校之初,就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作为办学方针,倡导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中科大希望学生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采用多种形式探索培养科技英才。

学校基于“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传统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具有科大特色的“两段式(通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2+X培养模式)、三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长周期(本硕博一体化)、个性化(100%自主选择专业)、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制定“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成立本科生院,完善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发扬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优良传统,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

中科大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为突破口,探索构建以人才自主培养为核心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大统筹开展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充分尊重学术规律,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不设置“科研工分”,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重点关注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

学校鼓励青年人才“揭榜挂帅”,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试飞”天空。

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办学初心

《瞭望》:为什么说“红色是中科大最鲜亮的底色”,中科大是如何将科技创新突破与国家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

包信和:作为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自建校之日起,中科大就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办学初心,始终将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亲手缔造了中科大这所红色的大学。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中科大前进的方向。

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从南北两极到地球深处;从大尺度的空间探测到微尺度的量子调控;从建设同步辐射加速器,到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从发现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到主导或参与研制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从开通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到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一代代科大人矢志不渝,用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镌刻了学校的声誉坐标,践行了“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誓言,也把科教报国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

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中科大一直心怀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统筹开展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和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瞄准国家急需,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瞭望》:高校应如何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包信和:对于高校而言,只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中科大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引领性基础研究。学校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墨子”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服务航天强国国家战略,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中科大加快推动合肥先进光源、量子空天一体精密测量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碳中和研究院等建设。

对于中科大所在的安徽而言,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中科大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汇聚创新资源,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来,学校推动形成以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为代表的量子科技,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量子中心”“中国声谷”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创新名片,“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初步成型。

《瞭望》:如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包信和: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突出原始创新,强化协同创新。

要把创新成果推向应用,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为此,宜加强顶层设计,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快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地见效。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通过整合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吸引国内投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加大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简化束缚科研人员的繁文缛节,为创新人才松绑,释放更大创新活力。

科研院所和高校更要主动出击,努力做好科研成果向企业和社会的转移转化,当好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有决心、有定力,坚持稳定支持、鼓励持续性的科研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2023-02-18 瞭望 2023年第8期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13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