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10月9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秋季学期第一次研究生读书会在东区第二教学楼302教室进行。这是“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2022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读书会由黄鹤老师主持,苏振源老师参加。
读书会以郭沫若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主要研读郭沫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典文本,关注其思想与当时历史、政治背景的深刻关联。黄鹤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期读书会选题的构思。一方面,就精研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言,郭沫若的创作与研究深刻嵌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研读其文本可加深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郭沫若的名作大量运用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与意象,使之成为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高峰。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郭沫若的经验可资借鉴。
此次读书会研讨郭沫若早年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与经历,大家就《郭沫若自传》三卷和郭沫若早期两篇经典诗篇《女神之再生》并序诗与《凤凰涅槃》展开热烈讨论。姚孟非同学以“五四”时期的哲学思潮为基础,探讨了《女神》的群众史观,最后讨论儒学如何融入马克思主义,向大家全面介绍了《女神之再生》。焦怡同学从解读《凤凰涅槃》的标题出发,分析了序曲—凤歌—凰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五个乐章式诗句结构形式,并进行了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诗歌朗诵,引起师生们强烈共鸣。焦怡认为《凤凰涅槃》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当时社会里弥漫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后,汪亭君、张雯霆和宋晓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郭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第二卷学生时代和第三卷革命春秋的报告。汪亭君同学介绍了郭沫若少年时的基本经历并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总结出郭沫若所富有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雯霆同学以郭沫若等人成立的“创造社”为例,探究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学社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时代价值。宋晓龙同学将第三卷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结合,探讨了郭沫若“人民本位”说的初步形成路径,并指出其历史观和文艺观是研究郭沫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最后,苏振源老师和黄鹤老师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点评。苏振源肯定了同学们的前期准备工作,认为同学们汇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善于将所阅读的书目与专业优势相结合。黄鹤分别指出了每位同学汇报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认为学术性的阅读与写作要从文本材料立论,要培养思考与提问的习惯,并不断凝练、深化。她以荀子“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寄语新生同学,勉励大家做学问要锻炼驾驭一手材料的能力,培养沉稳的态度和坚毅的品格,以扎扎实实的努力积涓流为沧溟,筑就属于自己的学术大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