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讨论“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总支书记杨保国主持。
会上,与会成员通过视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随后,杨保国领学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根据会议安排,各课程组负责人围绕“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联系课程组建设和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了发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组长叶政介绍了近期课程组的学习安排。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将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帮助教师灵活运用丰富的实例,在教学中更好地呈现报告的丰富内涵、深邃思想、重大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长赵琼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将积极开展“传帮带”备课活动,聚焦报告中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并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组长张翔就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举措进行了分享。她表示,要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素材,灵活采取数据、图表等“一图读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成果,并积极联系运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与科大精神有渊源的案例,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接着地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组长陈小林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将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和备课,深入研究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组组长孔亮表示,将通过集体备课会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联系二十大报告,准确把握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从教材各章节内容出发,及时更新教法、说法、提法、表述以及案例。
“各课程组之间要加强交流,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副院长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组长汤俪瑾表示,教师自身要率先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各环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组组长颜恵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与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高度的契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事物本质,下一步将围绕“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工作。
执行院长刘立代表“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组作交流。他表示,将紧密联系两个课程组教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希望各课程组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充分运用好各类平台资源,拓宽研究阐释的视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会青年教师逐一汇报了近期参加研讨和报告会情况,并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研究阐释工作,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杨保国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自学为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研讨,做到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一边加强学习一边融入教学,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强调,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支持师生参加理论宣讲、开展专题研究。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等工作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